English

首页

学术动态

英文系举办学术午餐会(三):从“柔弱书生”到“高富帅”-中国男性气质及其流变

2021-05-08 来源: 浏览量:

4月29日,外语学院3055会议室举行了学术交流午餐会,黄忠老师开展了以“从‘柔弱书生’到‘高富帅’-中国男性气质及其流变”为主题的学术分享。

黄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人是否具有男性气质,或者其男性气质强不强,往往会涉及到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取向等多种问题,需要理清三个概念: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性相)。传统的观点认为生理性别由性别器官决定,而社会性别则由生理性别决定。要具体地分析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关于“社会性别”的几种学术观点。从本质主义的角度研究社会性别的方法主要包括:以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法;生物学的观点,其认为男人和女人的区别由大脑结构和荷尔蒙决定的;心理进化理论,其认为人的性别行为的过程是自然选择之后,行为在基因库之中沉淀,不同的行为被淘汰或者继承,这样就在基因库中形成特定的行为表现。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观点认为人的生理性别决定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只是生理性别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都是生理性别通过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社会化手段产生影响之后的外在表现。社会建构论的观点认为人的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没有任何关系,而是由社会文化、历史等等外在因素所决定的,所以社会性别是受外在因素影响的一种表演和行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也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形态的不同发生变化。

接着黄老师介绍了男性气质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康奈尔教授(R.W Connell)。康奈尔基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葛兰西提出的“霸权”观点,提出了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都会有一种主导性的男性气质存在,也就是霸权/支配性男性气质(hegemonic masculinity)。因此也会有被支配性的男性气质存在,其主要分为从属性男性气质、边缘性男性气质和共谋性男性气质。在这一理论框架之下,男同性恋者、女性化的男性等就处于被异性恋男性从属的地位,具有从属性男性气质;工人阶级男性、有色人种和移民等就是被边缘化的男性,具有边缘性男性气质;其余不处于从属或边缘地位,但达不到支配地位的男性,他们也从压迫女性中获得红利,这一类型的男性具有的就是共谋性男性气质。

之后,黄老师介绍了中国男性气质研究的几种理论。中外学者对封建中国男性气质的观点大体上可以总结为“文武观”和“阴阳观”。香港大学文学院原院长雷金庆(Kam Louie)教授在其专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提出中国传统男性气质的核心就是“文武”,一个文武双全的男人最有可能成为领袖。此外,雷金庆教授特别指出尽管文武二者都是中国男子气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封建中国认为文高于武。“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体现的是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著作提高道德修养,因此读书人自然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可以从事领导性的工作,所以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文人也就有资格在道德和社会方面也发挥领导作用。以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Martin Huang教授和香港大学宋耕副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则持“阴阳观”。他们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性别更多地是基于权力关系,而不是基于生理性别。董仲舒借用阴阳理念来说明儒家通过维持等级社会秩序来实现社会和谐,在五伦关系之中,位于前者的被成为阳,后者被称为阴,使得阳成为主导,而阴被降低到服从的地位,二者被两分化。比如说,一个男子,在自己的妻子面前占据着“阳/男”的位置;而在地位比他高的人面前,他就退居“阴/女”的位置。如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比为“妇人”,也就是相对于楚怀王而言,屈原处于“阴”的服从地位。

接着,黄老师通过介绍哈佛大学博士韩献博(Bret Hinsch)的研究追溯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男性气质的不同表现。汉代时的男性气质以“荣誉”为特征,宋朝时的文人男性气质体现在“养花”的技巧上。早期社会主义时期,受历史背景影响,文人男性气质没落,此时出现的是“工农兵”形象。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鼓舞下,女性地位提高,被鼓励做和男性一样的工作,但女性特质被抹杀了。1978年之后,知识分子被纳入社会主义建设阵营,之后出现了“儒商”的形象。但是,随着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经济因素对男性气质的影响逐渐增强,进而发展为近年来出现的“高富帅”形象,“文武”已经不再是评价中国男性气概的标准了。这也说明了中国从农业、手工业到工业,最后到现在的消费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导致了人们对社会性别观点的改变。

最后,黄老师讲解了中国文学中的代表性的男性气质。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本土文学中,两种形象一直并存着。一种是女性化的阴柔的儒生,另一种是非常阳刚化的英雄。儒生形象还分为“才子”和“君子”两类,才子风流,君子洁身自好。宋耕等学者认为阴柔的儒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人价值观,书生不用像乡野村夫一样受雨淋日晒,所以有肤白、削肩、柔弱的特质,这体现了他们较高的文明程度。《西厢记》中的张生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都属于这类形象。阳刚化的英雄则主要体现在《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著作之中,里面会有对男性迫害女性的详细描写,如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杀潘金莲等,都是在告诫男性远离女色,男人通过排除女性来巩固男权统治。二十世纪中晚期,中国男性气质出现了一场危机。随着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男性受到抨击,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对男性进行负面化的描写。恰逢改革开放,一批强有力的西方男性形象传入中国,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影响之下,中国的男权制受到批判,“寻根文学”开始出现,寻中国文化之根来对抗西方文化影响。美国学者钟雪萍提出寻根文学中塑造的不完美的、患“边缘综合症”的男性形象体现了中国男性知识分子的身份危机,他们重回中心的探索也与国家、民族相关。

会后的讨论环节气氛热烈,张国庆、左广明、张妍岩、卢晓仙、赵红英、文育玲、戴丹妮等各位老师积极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观点,对男性气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次午餐会内容丰富,问题讨论详实,对在座的学生而言也是一次收益颇丰的体验。

(英文系研究生宋宁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