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学术动态

德国著名汉学家卜松山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讲座

2024-04-17 来源: 浏览量:

2024年4月12日下午,应4556银河国际德文系邀请,德国著名汉学家卜松山教授为我院师生开展讲座,讲座主题为“歌德与中国——精神的庇护所或诗意邂逅的可能性”。本场讲座由德语系主任徐琼星主持,4556银河国际党委书记黄宏发、副院长包向飞教授、谢芳教授等出席讲座,德文系教师代表曾璇、李雪、张申威等,本科生及硕博研究生参与并聆听了此次讲座。

卜松山教授首先从社会历史角度以及文学文化角度介绍了歌德所处时代即1800前后欧洲对于中国的主要观点及认识来源。自启蒙运动开始,启蒙哲学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人就表现出对中国的热情,他们从中国儒学中获得了极大的灵感;但由于商人游记在“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推波助澜以及本时期对于“自然”和“天才”的推崇,华丽的中国风在欧洲一度遇冷,中国在欧洲的形象也逐渐负面化。在这一时期,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对中国的看法在当时极具代表性,而其对于中国看法的矛盾性在歌德处也有所体现。在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上,18世纪的欧洲则以对“低级文学”的翻译,即口语小说和戏剧为主。

在此背景基础上,卜松山教授将歌德和中国的接触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第一阶段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此时的歌德拒绝将中国作为榜样,尽管这一时期的歌德对中国充满了嘲讽式的戏谑,但对中国作品的阅读兴趣不减。歌德和中国的第二阶段接触在歌德64岁左右时,此时的歌德已对中国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探索,对中国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在莱比锡战役时期中国甚至成为歌德的“心灵避难所”。第三阶段的接触发生在歌德晚年“漫游旅行”时期,此时78岁的歌德也取得了自己在中国文学研究上的成果,其“世界文学理念”也在此阶段趋于成熟。

卜松山教授在讲座过程中也提出了自己关于“诗意邂逅的可能性”的设想:如果歌德有机会阅读到中国诗人杜甫和李白的诗文译作,会发生什么呢?讲座最后,卜松山教授基于歌德“世界文学理念”的关注事项也提出了自己的倡议:亲近异域文化并保持开放心态,意识到共同文化中的异域性。跨文化学习和交流的精髓,它的现实意义时至今日丝毫未减。

卜松山教授的讲座给予了在座师生深深的启发。自由交流环节中,师生们纷纷踊跃提问,卜松山教授也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最后徐琼星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卜松山教授带来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通讯员/摄影 底雅馨)

分享到: